康谈网:免费漫画无删减-全国报业同行齐聚上海观察“AI+传媒”,他们在观察什么?
12月19日,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开幕,全国各地报业同行赴上海参会,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行业内容创新和范式变革的深刻影响。
当今世界,人工智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。对于传媒业而言,AI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触即发。
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发布的《人工智能新时代新闻责任使命报告》显示,目前全球10.2%的媒体建立相应机制,将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流程,41%的媒体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,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应用AI技术。
或许AI现在还并不“完美”,但通过向AI提问、与AI协同工作,在双向奔赴中,传媒业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。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、社长李芸说得很直接:“拥抱AI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择题,更不是一道锦上添花的附加题,而是一道关乎媒体发展的必答题。”
中国主流媒体必然要拥抱AI。本次大会地点设在上海,原因也不难理解,上海在国内AI领域处于前列。从上海,传媒同行可以率先体察AI赋能所擦出的火花。
19日下午,在大会同步举行的“高质量发展上海行党报大调研”中,全国报业同行从“践行人民城市理念”、“文化传承与创新”、“新质生产力”三个层面,实地观察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。此处调研,展现了传媒与AI融合发展的一个个现实切面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
上海正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,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高达3800多亿元。在这座国际大都市,主流媒体已经与AI技术相互碰撞融合,在彼此赋能中向前向上。
这次全国报业同行调研的行程,其中一条线路前往上海中央科创区、商汤科技,这条线路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,是观察AI赋能传媒的绝佳窗口。
走进外形酷似“航空母舰”的商汤科技大厦,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、副社长张华军对AI的落地场景很感兴趣。他说,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深刻影响现在才刚刚开始,两者将相互融合、赋能,最后的形态还有待科技界和传媒界继续探索。
商汤的AI技术已在产业、生活等多个领域应用。“以前我知道商汤,今天来看,确实很先进,他们在人工智能使用场景和行业的涉足很广。”张华军谈道,“对我们传媒业来说,AI也有很多可以应用的实用技术。”
广州日报媒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申卉有相似的感受,她已在工作中与AI接触。“我们已经试用一些AI放在媒体里面,现阶段可能更多是一些作品秀,在AI应用初级阶段,能产生一些新鲜的体验。渐渐地,我们会更希望把AI作为工具,让它真正为我所用。”
不少报业同行谈到上海传媒与AI融合的探索,得益于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率先布局和技术积累,上海在AI大模型这条新赛道上跑在前列。
目前,上海报业集团通过一系列举措,推动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重塑生产机制。譬如,上报集团打造“融媒创新空间”、“AI数字人融媒创作平台”,澎湃新闻推出“派生万物AI办公”“澎湃智媒音乐大模型”等算法,界面财联社推出“财跃大模型”等算法,此类案例还有很多。
自2018年以来,上海已连续举办七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来。这几年,上海AI规上企业从2018年183家增长到2023年的348家,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。2023年9月,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——模速空间也在上海揭牌。此次调研,许多人谈到创新需要智慧和勇气。中央科创区位于上海黄浦核心滨水区,东邻黄浦外滩金融集聚带,西接徐汇西岸金融城,面积约1.92平方公里。张华军说,把寸土寸金的土地拿出来搞科创,需要魄力,他相信上海的科创产业会蓬勃发展起来。
在大都市中心区域布局科创产业,如今已成为国际科创空间载体发展趋势。根据规划,黄浦区布局中央科创区,力图将其打造成为上海科创版图升级的“点睛之笔”、全球顶尖创新要素的“融汇之地”、前沿科技展示交流的“创新之眼”。
人民城市为人民
城市的核心是人。2019年11月2日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,首次提出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,赋予了上海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新使命。
这次全国报业同行在上海调研,有一条线路前往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、外滩·老市府,了解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生动实践。技术演进、时代发展,新闻宣传的落脚点必须放在“人”身上。
黄浦江两岸贯通开放以来,上海把宝贵的滨江资源用于城市功能塑造,让原有城市肌理与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,加速未来产业布局和创新生态营造,打造体现人民城市理念的滨江秀带,为上海提升城市活力、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。
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位于黄浦江沿岸,杨浦区安浦路630号,共设五个主题展区二十五个专题展项。传媒同行纷纷走进场馆内,看到“人民城市·思想引领”的主题展区,以及“人民城市·上海蓝图”、“人民城市·上海实景”、“人民城市·上海实践”等主题展区。
山西长治日报社党委书记、社长弓永玲说:“上海尽管寸土寸金,但在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,我们看到的是老百姓居住环境的逐步改善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,老百姓的人均住房面积也在不断扩大,还有一批批居民告别老房,相约新居,圆了‘旧改梦’,让人充分感受到上海将‘住有安居’的理念落到了实处,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。”
让一座城市“属于人民、服务人民、成就人民”,上海做了大量实践。再举两个例子,截至2023年底,上海已建有社区老年助餐场所1926个,其中社区长者食堂346个。2024年,上海将新增4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、30个社区长者食堂,新建家门口服务站200个,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6000户。
为了让环卫工、快递员、保安等城市一线工作者有舒适、实惠的住房,2023年上海筹集了1.1万张“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”床位,2024年将再筹措供应床位3万张以上。这些床位的月租金大都在500元-1000元之间。
文化传承与创新
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既有硬实力,也有软实力。一般来说,经济发展是硬实力,文化是软实力。如果说硬实力让一个城市更强大,那么软实力让一个城市更伟大。
很多人来上海,不仅感受高楼大厦、高架地铁、人群熙攘,还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特色。上海在国际上的影响力,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在于文化上的吸引力和魅力。
这次全国报业传媒同行调研上海百联ZX创趣场、上海大世界,感受的就是大都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。
百联ZX创趣场位于享有“中华商业第一街”美誉的南京路步行街,由原华联商厦转型改造而来,2023年1月开启试营业。聚焦二次元文化,百联ZX创趣场引入了大量全球品牌首店和旗舰店,现已成为年轻世代的线下社交场。
走进店内,“二次元”商品琳琅满目,人流熙熙攘攘,以年轻人居多。许多报业同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商店内的模玩手办、动漫周边、原创卡牌和主题餐厅,并与店员交流了解年轻人的爱好。
“上海是个非常潮的城市,能够关注、研究年轻人的喜好,及时创新转型,打造二次元空间,吸引年轻人走到线下、走进实体店。这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创新,也是商业的创新。”南通日报社副总编、副社长周建江表示,“媒体人也要不停地学习,及时发现和了解社会新的兴趣点,我想商业空间的变化对我们创新报道内容和方式也有一定启示。”
作为“70后”,潮闻天下传媒(浙江)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磊坦言对潮流文化接触不多,在参观过程中,他表示“刷新了我的一些认知”“有些确实出乎我的意料”。
李磊认为,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,媒体尤其要紧追创新的步伐。他介绍,浙报集团从两年前开始布局AI大模型,2023年对外推出了传播大模型,深度介入内容生产、用户辅助等业务。比如潮新闻里有一个潮奔奔AI助手,用户和它对话,可以获取文旅、经济信息等。不过,AI对媒体的赋能尚未充分发挥,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完善。
上海大世界创始于1917年7月,至今已有107年历史,曾经是“远东第一游乐场”,是百戏杂陈的演艺场。“不到大世界,枉来大上海”,这句广为流传的口号,是上海市民及游客对大世界的赞誉。现如今,上海大世界也是年轻人聚集的潮流地。
大世界演艺消费集聚区建成后,集聚环境式驻演音乐剧《Lizze丽兹》、沉浸式推理音乐剧《小说》等20多个演艺空间,全年演出量超过1万场,成为全国演艺空间最密集、演出形态最丰富、演出场次最多的演艺文化地标。
每次驻场音乐剧散场后,年轻的观众们常常不会直接离开,而是蹲守在位于宁海东路的大世界后门,等待自己喜欢的演员下班后一起合影、献花,在音乐剧圈,粉丝将其称为“SD文化”(SD指Stage Door,演职人员通道)。
“看到了好多新玩法,还是很开眼界的。”调研的过程中,现代快报技术总监周晓翔表示,不论是二次元空间还是小剧场,其提供的服务都依赖于实地体验,给线下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很多启发。
周晓翔也已走上探索和运用AI之路。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手机上专门的一屏AI APP,21个APP用于视频生成、文本处理等不同功能。“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升生产力,是必须要拥抱的新方向,现在还不钻研,未来一定会被别人淘汰。”
或许,此次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,是第一次全面掀开了“AI+传媒”的序幕。但毫无疑问,这仅仅是一个开始,有了这次全国范围的合作交流,AI与传媒的融合,必将更快、更好地探索推进下去。